在電動車老闆的帶領下,所謂的「榮耀版」似乎是所有自主電動品牌一個共同的宣言。
目的依然與去年一模一樣——顛覆燃油。

「老闆」帶頭降價後引起了巨大的市場反應,上汽通用五菱、長安啟源、吉利、哪吒等多家車企馬上跟進。

大部分電動車企之所以向10萬元的價格帶紛紛進攻,其實各自也有“難言之隱”。
五菱星光作為上汽通用五菱在A級車的拳頭產品,在五菱宏光已經不復當年之勇的情況下,是五菱定位上從低端微型車向中間價格帶轉型的嘗試,被寄託了扛大旗的希望,如果性價比失了優勢,受的衝擊在電車行列是首當其衝的。
哪吒這次最高直降2.2萬元,容易讓人聯想到去年的銷量不及目標一半的滑鐵盧,比最難的2022年還下滑了16%。
而且,本輪開啟降級的車款多為插混。去年該車型成了電動車市一大黑馬,銷量年增83%,以差不多純電4倍的速度在成長。
10-20萬元的插混市場,將是2024年新能源車的增量主要來源之一。該價格帶,去年新出現了吉利銀河、長安深藍、長安啟源、哈弗梟龍等多款插混(含增程)車型。無論從效率或成本,插混和增程式是目前替代燃油車最好的選擇。
對車企而言,插混車型對電池容量的需求相較於純電車型要低不少,藉助混動車銷售規模能夠幫助攤平技術成本。
除此之外,混動車的產品週期尚不明朗,因為一直被當成過渡路線,隨著電池包的能量密度不斷提升,使用成本降低,配合超充技術的普及,還能被用戶接受多久,沒人敢打包票。
去年,價格戰對於隻靠燃油車打天下的合資車企造成的影響,甚至要大過電動車新品牌們自己。
2023年自主車款銷售首次超過千萬輛,市佔率超過49%,首次超過合資品牌。比較去年自主品牌和合資品牌在不同價格區間的銷售表現,我們可以看出兩件事。
其一,合資車型市場中高階車型銷售量呈現下降,部分B級SUV從30萬以上的價格下降至30萬元以內,新勢力品牌車款向這個區間進攻,銷售量呈現超過一倍的成長。
第二個對合資車造成明顯衝擊的10-15萬元的價格段,把合資車逼到了10萬元以下。受衝擊的不光合資車企,日係在25-30萬,德係在30萬元以上,在和自主品牌的競爭中被迫降價。

從車型和銷售來看,車企們朝著10萬元進一步攻城掠池,蠶食合資車企的份額,大致原因可能在於去年10-20萬元真的太捲了,不僅比任何一個價位段的車型更集中,銷量斷層式的差距也很明顯,能達到20萬輛以上的車型除了比亞迪的幾款車之外寥寥無幾。

再看去年大放異彩的插電車型,除比亞迪的DM-i係列以及理想外,大部分車的銷量均不足5萬輛,隻有問界M7有突圍趨勢。

影響格局的另一個核心變數是補貼政策的改變。
新能源車購置稅減免政策於今年進行了調整,去年是購置稅全額減免的最後一年,從今年開始減免額度會逐漸退坡,先恢復33.9萬以上車型的購置稅,再恢復16.95萬以上,並透過續航裏程的限製,淘汰技術規格達不到要求的微型車。
這會導致幾個方麵的影響。
更多玩家擠入中低端市場進行充分競爭。部分原本預算在30-35萬的用戶,因為購置稅而選擇30萬以內的車型,再加上微型車市場被政策重創後,之前的微型車玩家或許會湧入10萬左右的A級車市場,因此可以猜測,未來10-30萬區間內的中低端市場會更加擁擠。
中低階車型對是中國車市的主力消費羣體,當這部分羣體對新能源車優勢的感知更明顯後,國內新能源的滲透率將進一步提升,結果就是,自主品牌能從合資品牌手中奪取更多市場佔有率。
儘管銷量上還是呈現了一個金字塔形狀,未來隨著自主品牌定價能力的提升,大機率過渡到紡錘形態,這需要先決勝負。

當然,合資車不會輕易坐以待斃。為了回應「電比油低」,合資陣營喊出了“油比電強”的口號。
作為一款A型燃油轎車,北京現代伊蘭特的存在感已經很久遠了,曾經也輝煌過,三十年累計賣出過1500萬臺車,其中有三分之一來自中國。去年經過改款降價,銷量終於回春了,今年1月賣出了1.13萬臺,比去年同期大漲39%。
這次的起售價打到7.58萬,在指導最低價上打折了2.4萬。

自主品牌替代合資,爭奪市場的競爭繼續演進,已經快把合資車逼到了牆角,而以價換量,大家其實各有各的難處,經過去年的廝殺,中腰部大部分新勢力首先要考慮留在牌桌上的一席之地,最好的防守就是進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