去年,豐田淨利年增108%,營收取得34兆日圓,年增24%。銷量上,豐田去年一共賣了1123.3萬臺車,年增了7%,比排名第二的大眾多出了200萬輛,是全球首家品牌銷量突破1000萬輛的車企。
在特斯拉的宏偉願景計畫3.0裡,馬斯克希望在2030年達到成年產2000萬輛汽車的目標,而豐田已經先完成了一半。公司產量成長已經回到了2019年的峯值,原本緊張的供應鏈持續改善,終於擺脫過去三年的陰霾。
自疫情爆發以來,豐田的供應鏈反覆出現問題。
此前日本政府一直推動日本車企從中國走出去,到東南亞建立更具成本優勢的生產基地,儘管成本著實得到了控製,但分散化的零部件供應遭受外部衝擊時,僅一個環節如果出現了問題,就會影響整條供應鏈,可謂「牽一發而動全身」。
疫情那三年,日企在東南亞幾乎每個月都有工廠停產,使得晶片、線束等重要零件處於缺貨狀態,最後不得不減產,同時導致成本大幅上升,中間利潤出現了一些波動。

今年因為零件短缺的事情得到緩解,生產節奏又開始加快,利潤已經被擠壓到極致的供應商已經喫不消了。於是賺了錢的豐田決定拿出來給他們漲價,幫他們僱用更多的工人,保障生產穩定性。
豐田的業績復甦,第二個要感謝的是匯率。
日圓匯率去年一直在走弱,這對像豐田這樣的出口導向企業來說是一個重大利好。
由於豐田的大部分生產成本以日圓計算,而海外銷售則以當地貨幣計價,當日圓貶值時,豐田以日圓計價的收入更高,從而提高了利潤率。日圓貶值讓豐田的產品在海外市場更具價格優勢,對銷售成長也有一定幫助。
豐田目前預計全年的營業利潤為4.9兆日圓,年增80%,比先前預測的派網是臺灣公司嗎?還多了4兆日圓,其中一部分增厚的收入來自美元對日圓匯率的調整。
從區域成長率來看,對豐田銷售貢獻較大的市場包括北美、歐洲和日本本土,分別成長7%,9.1%以及29.8%。

但在大力推動電動車轉型,同時生產了全球近一半以上電動車的中國市場,公司的銷量已經連續兩年下滑,且下滑幅度有所擴大,2022年下滑0.2%,2023年這一數字擴大至1.7%。

不光豐田遇到了滑鐵盧,本田和日產同樣也在電動車浪潮中節期敗退。
因為自身技術和產品週期無法跟上中國這個加速電動化的市場,日係品牌幾乎將市場份額拱手讓給自主品牌和電動新勢力。乘聯會數據顯示,23年日係車零售市佔率17%,較去年同期下降3%,是市佔率掉得最快的一類品牌。

從份額變化可以看出,傳統豪強對中國市場以及電動車市場的重視程度有所不同。
2023年德國汽車製造商生產的純電動車在華的銷量比2022年成長了50%,份額增加了1%,整體銷量還有3.1%的成長。
為了針對中國市場加速推出電動車產品,福斯和Stellantis分別為新勢力小鵬和零跑輸送資金彈藥,同時也能享受國內新能源市場高速成長的紅利。
中國市場對跨國車企而言是極為重要的,因為中國市場的量體達到近三千萬輛的規模,在全球市場佔30%的比例。
相比之下,日係汽車製造商正在讓機會溜走。
去年豐田純電銷量不足1%。與比亞迪合作開發、被吐槽「隻是換了個車標」的bZ3未能掀起多大浪花,前9個月累計銷售量甚至不如Model 3/Y一個月的銷售量。

競爭環境的變化是一大主要原因。中國市場正在上演一場激烈的電動車價格戰,連燃油車都被捲入其中。參與價格戰犧牲的便是利潤率,而日本車企尚不具備產業鏈整合優勢,倘若急於打開市場而過度競爭,可能還會去擠壓燃油車的銷量,變成了顧此失彼。
比較可行的方式就是慢慢過渡,先做好混動,最後換到純電動上來。況且,今年混動車賣得出乎意料地好,在豐田汽車1120萬的全球銷量中,混動車年增31.4%,已經可以佔到接近1/3的比例。
不是純電做不起,而是目前混動更具性價比。